学习身边榜样丨周维忠:此心惟愿光明照亮乡村振兴路
发布时间:2024-01-28
浏览次数:910

同村有户残障家庭,实在缴不起电费,他动了恻隐之心,谎称“上面有减免电费政策”,从此自己悄悄垫付。从1户到15户,以微薄的工资接济村里的孤困家庭,21年来,他悄然垫付的电费累计超过12万元,还为3位孤寡老人送去了临终关怀。

一句善意的谎言,21年无声的诺言,让受助者不知不觉,让孤独者快乐生活,尽善、尽孝、尽美,他成了智障青年的“爱心爸爸”、孤寡老人的“外快儿子”、村民心中的“光明使者”。

他就是共产党员周维忠,仪征市滨江供电所沿江村村电工。


尽善:21年前一句“善意谎言”,为绝境家庭点亮希望之灯

沿江村勇敢组村民唐有富,患有眼疾,娶了一个智障妻子,生了一个智障儿子叫“久亮”,唯一健康的女儿秋霞,15岁离家打工,从此音信全无。

名字里的“富”“亮”“霞”,折射着与生俱来的愿望,但唐家却看不到一点光亮。

1998年夏天,是周维忠干村电工的第11个年头,他接手沿江村1080户的供电线路保养和抄表收费任务。唐有富家拖欠电费300多元,周维忠准备前往断电。

唐家屋顶看到天,地上长青苔,老母亲双目失明。老唐原先走村串户卖酱油,现在仅剩一只眼睛有些光亮,一人种3亩地,家里仅剩几袋稻子,老唐一摊手,要么卖粮,要么断电。

周维忠愣住了。小时候,自己家里经常断粮,挨家挨户去借,兄妹4人,都怕难为情,只好抓阄。

再来抄电表时,周维忠从工具包里拿出火腿肠、饼干,小久亮狼吞虎咽。“你家有困难,公家帮你减免了电费。”

周维忠憨憨一笑,眼睛眯成一条缝。

老唐激动得连连拱手作揖。他哪里知道,根本没有什么“减免政策”,他家欠下的电费,是周维忠自掏腰包,悄悄缴到了供电所。周维忠还把唐家人当成自家亲戚一样来照料。

12岁的小久亮,连1到10都数不全,甚至到垃圾堆里翻东西吃。周维忠带他去理发、洗澡,换上新衣裳,带到家里来吃饭。一大碗红烧肉,他一人抢吃了。“亲生的女儿,不如外面的孩子”,周维忠的女儿气得哭了。

周维忠叮嘱村头的肉摊子和“顺兴商店”,“唐家吃的、用的,记在我账上。”邻居们都说周维忠认了个“傻干儿子”,周维忠呵呵一笑,而小久亮却当了真,一口一个“电爸爸”。

有了周维忠多年的呵护和调教,奇迹发生了:周维忠维修线路,小久亮就搬梯子,颠前跑后当帮手。村里人都说,“电爸爸”让小久亮“铁树开花了”。

周维忠联系村委会,帮老唐家修缮了危房,自己贴了5000元装修费。住上了新房子,老唐又有了新盼头,他想女儿了,常常抹眼泪。周维忠出钱登寻人启事,四处托人打听,直到4年前,终于联系上了秋霞,她在宜兴早已成家生子。

那年的端午节,离家22年的秋霞回来了。提前1个月,为父亲操办了70岁生日。当着两桌亲友,秋霞端起杯子,给周维忠敬酒:“我念这个家,更怕这个家。以为永远暗无天日,没想到周叔叔给我家带来了光明。”老唐泣不成声一把抱住周维忠,哭成了泪人。

如今,老唐家办了低保,日子依旧清苦,但老唐摸鱼捞虾、捡拾废品,客厅地砖拖得干干净净。庄邻们常来串门,老唐家有了久违的笑声。


尽孝:21年垫付了12万元电费,为孤寡老人拨亮生命的灯芯

2012年4月11日,大旗组77岁的孤老汉胡加平去世。弥留之际,老人已不能说话,用手指指屋顶的灯泡,在场的邻居明白他的意思:赶紧叫周维忠来,临走也要见他一面。

胡加平晚年高位截瘫,养女远嫁县城。周维忠隔三岔五过来,帮他看病买药、洗澡擦身。老人去世后,周维忠通知亲友、搭建灵堂、操办丧宴,忙了三天三夜。料理完后事,周维忠帮胡加平缴清了最后两个多月的电费,一共800多元。老人病重卧床期间,床上铺了电热毯,床前开着取暖器,屋里始终暖和。

4月10日,周维忠买来鱼肉和电磁炉,手把手教孤寡老汉桂德九炒菜。看到桌上的蛋糕,桂老伯才想起当天是他80岁的生日。

“70岁生日,你帮我过的;房子,你帮我修的;我的老命,都是你救的。”桂老伯自言自语,“虽然无儿无女,但我也是有福之人啊!”

桂德九住的房子,是原生产队一间靠路边的仓库,周维忠只要路过,都要跟老桂打声招呼。5年前一个夏日清晨,周维忠上班路过,发现桂德九倒在床下,赶紧打车送往医院,原来是肾结石发作,剧烈疼痛晕了过去。

从此,这位孤老汉口口声声称周维忠是他的“救命恩人”“外快儿子”。在沿江村,共有15户孤寡残障家庭称呼周维忠为“外快儿子”。

自打唐有富家享受“用电减免政策”以来,村里的五保户问周维忠,“我们能不能照顾?”周维忠直接点头。他的抽屉里,锁着一摞摞泛黄的电费单据,悄然垫付的电费累计超过12万元。2005年之前的,已无从查证。

其实,政府最近三年才出台“电费减免政策”,农村分散供养的“五保户”家庭每月免费用电15千瓦时,超出的部分至今还是由周维忠垫付。

周维忠的“谎言”,不仅瞒过了已经去世的3位孤寡老人,还有10多户家庭至今蒙在鼓里。吕美桃晚年因糖尿病失明卧床,最后两年的电费就达5732元。

政府早年就建好敬老院,许多孤寡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村庄,面对晚年的孤独和病痛,不少老人流露出悲观厌世的念头,周维忠查线抄表同时,登门嘘寒问暖,帮助求医问药。郭敏忠的三弟回忆说,大哥晚年重病缠身,依然被子叠得整整齐齐,孤身一人,也有家的样子。是周维忠为他们拨亮了生命的灯芯。

周维忠先后为郭敏忠、胡加平、吕美桃3位孤老汉送去临终关怀、料理后事。老人们无以回报,留下遗嘱:生前用过的轮椅、电视、电风扇留给周维忠。

周维忠说,这是一份念想,情义无价。


尽美:把好人做到底,家庭接力把一句谎言变成一生诺言

再美丽的谎言,总有被“戳穿”的一天。

2010年春节前夕,年近八旬的郭敏忠,托人写了一封感谢信,颤巍巍地送到镇供电所,感谢周维忠在他住院给的800元红包;感谢“政府减免电费政策好”……周维忠隐瞒10年的“谎言”,由此被揭开。

那时候,周维忠每月工资不足千元,他把一半的工资,用来帮人垫付电费。而他家,10年前庄台统一建房,欠下4万元债务,至今没有还清,甚至连楼梯扶手都没钱装,2009年的一天夜里,老母亲不慎从楼梯摔下,腿部粉碎性骨折。

为了还债,妻子苏俊琴只身远赴辽宁海城打工,在浴室帮人搓背。为了多挣点钱还债,苏俊琴连续12个春节没有回家,只在农忙季节回来住几天。

一封感谢信,捅破“谎言”,媒体纷纷报道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《新闻周刊》栏目上这样点评:生活中很难用物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强与弱,周维忠虽然并不富裕,但他用一颗宝贵的爱心帮助弱者,而且一帮就是10多年,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心的强大。

周维忠的妻妹看到新闻报道,赶紧给远在东北的姐姐打电话。

“难怪家里的债总是还不清的,你不该瞒着我!”电话那头,苏俊琴不容许周维忠解释。

自己疼过才知道别人有多疼,从苦日子过来的苏俊琴,理解丈夫的“苦衷”:19岁那年,在他家最困难的时候,乡亲们推荐他当了村农电工,在当时,村里有20多个青年都在争农电工这个名额呢。

虽然抱怨,苏俊琴还是把搓背的辛苦钱,按月寄回家。2012年,供电所给她安排了一个仓库保管员的岗位,夫妻终于团聚了。

近年来,村电工待遇提高了,家里的债还清了,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,帮孤寡老人垫付电费,不再像往年那样吃力了。“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,咱们就把好人做到底吧!”妻子点头,女儿也赞成,一家人接力把那句“善意谎言”变“爱心诺言”。

周维忠从事农电工30年,群众满意率100%,还帮助村里协调解决矛盾200多起,他先后荣获江苏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省“劳动模范”“道德模范”等荣誉,并荣登“中国好人”榜。拿到了奖金,他花5000元帮村里修了桥、花2000元给孤寡老人换上铝合金门窗。直到去年,周维忠才把家里的老房子装修一新。

周维忠的抽屉里有150多本银行存折,村民们委托他存钱、代扣电费。许多留守老人把家里存款委托周维忠保管。跃进组的周本来把10多年的存款都交给了周维忠,存了多少年、存了多少钱,老人从不放在心上。

周维忠估算了一下,存折里至少有20万元的存款。周维忠说,“信任”二字值千金,他现在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。


短评:活成一束光,温暖周围人

一句善意的谎言,21年无声的诺言。背后,是善良、感恩与坚守。

周维忠懂得怜悯,更懂得尊重;懂得感恩,更懂得珍惜。再明媚的阳光,也难均匀地撒在每一个角落。周维忠活成一束光,他带来的,不仅是肉眼可见的万家灯火,更是点燃希望的光明心灯,溢满昏暗的角落,从一个家庭开始,照亮一个群体。光明在善良的动念里,光明在感恩的心情里,光明在至诚的信仰里。

心中有阳光,脚下有力量。照亮别人,也温暖自己。


主办单位(版权所有):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
技术支持:网景科技